【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如何设计和高考试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这一话题来自新高考、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学”。新教学,新在哪里?其中有一点就是素养本位的单位设计。
我们先看看通常老师们的教案是怎么写,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首先是教学目标,然后是重难点,最后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写什么?通常以下四个部分: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有什么问题吗?有八大问题,但我只讲一点: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课……。主语是谁?全是老师。试想医师写的病历、开的处方,它的主语是谁?肯定是病人。可见,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而老师写教案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反映了教学与医学的专业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目标变了,从双基到核心素养了;
第二个问题,素养来了,如何组织教学,需要单元;
第三个问题,单元如何设计,才能落实核心素养。
2017 年高中新课标明确提出目标的新范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公民素养,不是指学科专家的素养。具体地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键能力,即能做事;第二,必备品格,即习惯做正确的事;第三,价值观念,即坚持把事做正确。比如真爱梦想做公益能坚持十年、二十年,这背后一定是有价值观、有信念支撑的,对不对?
这里,我想回应大家的一个困惑,喊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为何现在叫素养了?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素质与素养的差异。素质既包括先天的因素,又包括后天的习得;而素养就是指后天的习得,素养是可教、可学、可评的。
以“人的方向感”为例。方向感是人的素质,但不是素养。方向感主要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地理老师教不了学生的方向感,因此,地理老师不能把方向感作为你的目标,你只能教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一是综合思维;二是区域认知;三是地理实践力;四是人地协调观。这四个素养才是你拿工资的理由。换句话说,学生的素质不完全是老师的贡献,但学科核心素养那必须是老师的业绩。
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书比到 0,把学生比到 1,那双基是 0.3,三维目标是 0.5,学科核心素养是 0.6, 我们越来越从学生身上来描述老师的业绩,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认识越来越专业或科学。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就好比我们的生活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一样,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对教学的理解从教书到育人的理论进步。
理论发展了,反过来,如何指导或引领实践的变革?教学设计为何要从知识点走向单元?指向素养的教学必须要单元设计吗?
单元本是日常概念,不仅语文、英语有单元,而且住房也叫单元。今天我想从建筑的视角来理解单元。
建筑的单元是什么样子的?第一,单元是为人服务的,有目的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人造物;第二,它是一个整体,它是房子而不是建筑材料;第三,它是独立的,以楼梯或电梯来组织水泥、钢筋、门等建筑材料,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或完整的建筑;第四,单元就意味着进阶,有单元一定是由楼梯或电梯来体现进阶的;第五,单元意味着组合,一个叫单元式的房子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单元。
依此类推,何为课程单元呢?我们也要这样来表述:第一,单元是课程、学习单位,不是知识点。第二,单元是以一个大问题或大任务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等要素,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或完整的学习单位;第三,单元是进阶性的,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进阶过程;第四,单元是组合性的,一个学期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单元。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单元学习呢?
工业社会为了追求效率,把一个完整的人分解为手、脚、脑来训练的,重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人效率可能提高了,但只会搬水泥钢筋,而不会造房子。现在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了。
当代社会需要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人,需要重新思考“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因此,课程教学的设计单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
具体地讲,课程单元的意义:
◆ 第一,单元标志着教学专业的逻辑起点不是知识,是学生的学习;不是内容是课程,课程是我们的逻辑起点。我们跟家长的区别,是我们会课程家长不会课程。
◆ 第二,单元把时间、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要素结构化,组成一个个单元。
◆ 第三,单元代表了课程的最小单位,单元就是课程的细胞,是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花多少时间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会了没有?
这就是课程。所以它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也是重要路径;
◆ 第四,单元课程-学期课程-学科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它意味着课程的专业性、整体性、累积性和建构性。
当我们理解了单元之后,接下来,重点讲讲如何设计一个课程单元?
教学设计从知识点走向单元,其实就是提高站位,改变格局。当你站在单元的水平,你就能看到素养;你如果站在知识点的水平,你只能看到抄写、记住等。这就是站位决定格局。
怎么做呢?首先要确定素养目标,然后围绕中心任务来设计每个单元,这是有国际经验的。
我举三个国际经验,第一个是Intel 单元设计,有三个步骤:明确单元目标、明确评估方法、明确学习计划;第二个是美国的评价专家 Wiggins单元设计,有三个阶段:预期结果、评估证据、学习计划;第三个是IB 课程单元设计,有三个步骤:探究、行动、反思。
怎么把它本土化?我把它分为三个问题,第一,怎么确定单元?第二,怎么组织单元?第三,怎么设计单元?
◆ 怎么确定单元?如果是国家课程的话,由课标、教材、学情这三个来确定学期有几个单元。
◆ 怎么组织单元?主要是由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大项目四种组织方式来完成。大问题是指一个单元解决一个问题,中心问题只有一个;大任务是一个项目是围绕一个任务进行;大观念是整个单元要确立一个观点,特别像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要由大观念来组织,不能把这个核心价值观分解成知识点来教,教到后来只有知识点,却没有观念。这就是我们整个德育为什么低效的原因所在。
◆ 怎么设计单元?最主要是六大问题,它是结合了国际的经验,也是结合了我们自己老师的一些经验,把它整合成一个基本的架构。
举个高中语文用“大任务”来组织单元的例子。杜思聪老师有个单元的“大任务”是完成一篇演讲稿,把大任务分解成三个子任务(研读范例,开展演讲,修改作品),这样就变成一个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
什么叫语文任务呢?语文任务就是做语文的事。什么叫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语文的方式有三个:第一,阅读与鉴赏;第二,表达与交流;第三,梳理与探究。所以语文老师要像实施校本课程和我们梦想课程一样,要变成包工头,你把任务分配好,安排学生做什么,用语文方式做语文的事,这才是语文老师的发展方向。千万不要整天去讲解,整天让学生听你讲鉴赏。讲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讲解让学生把语文任务完成得更好。
国家语文课标在2011年给语文下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地言语实践逐步养成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任务而不是课文,课文只是要学生完成之任务的范例。
用什么方式组织单元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单元。单元设计最关键的就是把六个问题想清楚。
一是名称与课时
大项目、大问题等都是为了将知识结构化,有助于问题聚焦,让人看到题目就知道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单元一定要有时间规定,课程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所有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二是单元目标怎么定
目标是单元的灵魂,一定要对准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一个单元都对标不了核心素养,那么学科育人就是一句空话。目标写好之后,千万不要写重难点,写重难点就多此一举。
三是设计评价任务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评价任务是单元设计的关键。目标明确后写评价任务有三大好处:首先,有目标必须有评价,如果有目标没有评价,就等于没有目标;其次,目标写好后马上写评价任务,可以矫正目标写得是不是准确、恰当,如果不写评价任务,目标很易写成假大空;再次,评价任务设计好之后,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可以整合教学与评价了,即把已经设计好的评价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所以评价任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四是学习过程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学生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与习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专业所在,也是学理所在。教案专业性不够就是因为教案只告诉别人教师自己想做什么,这还是前专业时代。
五是作业与检测
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要素,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校本化的巩固性作业、检测性作业、提高和拓展类作业。减轻负担的关键是把作业设计好。
最后一个要素是反思
教师一定要清楚,学习的责任在学生,老师不能替代学习,也不能剥夺学生学习。教师是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要把反思支架和反思路径设计出来,以便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经历,所学的知识才能转化了素养。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初一学生对分数的感受。
听完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评价=打分=育人吗?当这个学生没有得到 100 分时,对 100 分非常渴望。结果数学老师给了她 100分,可没有感觉到她有一些愉悦感和成就感,反而感觉到,她希望的是最好只有她一个人得 100 分,其他所有人都不及格。这是你想培养的人吗?
核心素养评价的三条路径包括纸笔考试、过程数据和表现评价。
纸笔考试是要重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能运用表现评价。比如,恋爱中的女孩很会创设情境,约会的时候要么早点到要么就是晚点到,主要是看男孩的表现,而不是出考卷。还有我老家有个习俗,如果家里来客人是要烧点心给他吃的。点心是一碗面条,上面是浇头下面是面条。唯独是媒婆把男生带到家里来,丈母娘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面条没有浇头的,一眼看过去都是面,但是面条下边有三块大肥肉,如果男孩把大肥肉都吃完,丈母娘就会放心把女儿嫁给他,这就是考验男孩的表现。
现在的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就是过程数据。比如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过程数据,它让每个高中学生把三年的学习记录下来,基于课程,基于证据,基于关键事件,这就是过程数据,所以这就是素养的评价改革。
最后,我简单给大家总结一下。
新高考、新课标带来的新教学,新的地方就是素养本位设计。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我设计了三个子问题:第一个是什么叫素养本位?第二个是怎么组织单元?第三个是怎么设计一个单元?进行单元设计时,最重要的是把六个关键问题一致性回答清楚,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方案。
高考各科所考核心素养是什么?该如何备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9年的考试大纲中,着重强调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也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可以预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的命题热门。那么,高考9科各自的核心素养是什么?2020年高考命题可能会怎样体现?需要考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先来看看三大主科的——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
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2020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很可能会呈现以下2个特点:
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共六项三大类。
1.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2.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体现了数学的一般特性。)
3.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思维过程。
4.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5.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过程。
(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1.通过由具体的实例概括一般性结论,看学生能否在综合的情境中学会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在得到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命题,以此考查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提出问题和论证命题的过程,看学生能否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和途径予以证明,并能用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以此考查逻辑推理素养。
3.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以此考查数学建模素养。
4.通过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观察以及图形与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想象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表达,看学生能否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考查直观想象素养。
5.通过各类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处理,看学生能否做到明确运算对象,分析运算条件,选择运算法则,把握运算方向,设计运算程序,获取运算结果,以此考查数学运算素养。
6.通过对概率与统计问题中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加工,看学生能否获得数据提供的信息及其所呈现的规律,进而分析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发现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以此考查数据分析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
1.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过去只提听、说、读、写,现在多了一个“看”。这里的“看”在英文里对应的单词是viewing,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语篇的意义。理解这类语篇除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
2.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3.思维品质是学生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得到的心智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思维品质主要指与英语和英语学习有关联性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1.听:能通过重音、语调、节奏的变化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能通过听,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观点和文化背景。
2.说:能口头简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表达观点并举例说明,介绍中外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口语表达中,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身份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如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进行日常交际,表达意义和意图,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能通过重复、解释、提问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3.读:能在阅读中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观点和文化背景;能区分语篇中的主要事实与观点,能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能识别语篇类型和结构,能辨识和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及衔接手段,能识别语篇为传递意义而使用的主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能识别语篇直接陈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现象。
4.写:能以书面形式简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或续写结尾,或表达观点并举例说明,介绍中外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所用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表达主要意思;能运用语篇的衔接手段构建书面语篇、表达意义,体现意义的逻辑关联性。
在今年高考阅卷结束后,各地都召开了阅卷分析会,各科评卷组长针对各科命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综合这些分析,并结合考试中心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发布的全国卷高考试题评析,对各科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和2020年复习关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理。
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语文学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
“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严谨。例如全国卷Ⅱ第21题。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19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如全国1卷作文题明确要求撰写讲话稿,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向考生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那么,2020年高考语文是否会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呢?值得重视和期待!
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20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
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
(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
(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这些基本的思维原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它们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阅读文本之中,阅读训练要靠一次次将其激活,才能符合每一个文本的具体情况,也才能切实提高考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如同数学的定理公式,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试题中,它们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与阅读思维,还有审美与文化,但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没有这个根基,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都成了空中楼阁,因为语文高考毕竟是从读懂一篇文字、想清楚一个问题开始的。
1.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复习
从概念的定义出发,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例1:命题:“若(x-1)(x+2)=0,则x =1”的否定是____。
很多人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命题的结论,所以“若p则q”的否定就是“若p则¬q ”,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种理解,上述命题的否定就是“若(x-1)(x+2)=0,则x≠1”,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命题与原命题都是假命题。
我们来看看教材中“命题的否定”的定义:
人教A版: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人教B版:对命题p加以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 的否定”。
根据上述定义及符号语言可以看出,命题的否定是对整个命题的否定,而非只对其结论进行否定。因此这个命题的否定就应该是“并非对(x∈R,若(x-1)(x+2)=0,则x =1”,也即“存在x∈R,使(x-1)(x+2)=0,且x≠1”。
此外,在概念复习中还要避免模式化,避免机械套用有关结论。
2.要重视基本定理、公式的复习
很多学生存在重应用轻推导的现象,就是只重视定理公式的应用,而忽视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事实上,重视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不仅有利于理解与掌握定理和公式,理解公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公式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从而成为我们解决有关问题的敲门砖。
比如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教学,包括教科书在内基本上都舍弃了解析法,即“求出过点P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PQ的方程,然后求出点Q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PQ的长”的方法,普遍认为上述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具体运算需要一定技巧。
其实利用上述方法,运算量并不是大到不可接受,如果方法得当,学生一定对解析法印象深刻,并会在有关问题中应用解析法解决问题。这也正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本质,即利用代数方法(方程、坐标)解决几何(曲线)的有关问题。
3.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复习
基本技能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中都有它的影子,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对基本技能的复习,主要包括掌握入手点、了解隐藏点与熟悉易错点。
所谓掌握入手点,就是要掌握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分析其本质特征,熟练掌握其适应范围,掌握基本问题的基本解法。
所谓了解隐藏点,就是要了解哪些知识有隐藏的漏洞,必须与哪些知识配合使用才能避免产生错误。如在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时,如果使用了韦达定理,就必须检验判别式是否大于零,否则就可能出现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交点的情况。
所谓熟悉易错点,如忽略函数的定义域、数列中没有注意n的取值范围等问题而导致错误。这些虽然不难掌握,但是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出现错误。这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设问1:如何求未知数ω的值?(设法得到关于ω的方程)
设问2:两个未知数需要两个方程才可能求出它们的值,而此题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方程,怎么办?
设问3:注意到ω是正整数,因而通过范围就可以求出其值,那么如何能得到关于ω 的不等式呢?
通过以上设问,应该容易想到通过函数的图像可以得到关于周期的不等式,从而得到关于ω的不等式,问题得以解决。
这就是把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此培养能力,效果一定不错。
4.要重视数学本质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中。
导数既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研究函数性质,解决函数有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复习中不仅仅要重视导数的概念、运算以及应用,还要突出导数的工具性,突出导数在研究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函数有关问题时的工具作用。
有人会觉得此题有超纲的嫌疑(因为有二阶导数的影子),但其实恰恰这是一道“好题”,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导数的工具作用,第(2)小题的3种解法中,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利用导数作工具,充分研究了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并利用函数的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5.要重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将中国古代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这个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是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巧妙地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设计试题,不仅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很好地渗透了数学的核心素养。
建议1:语法训练题要少做但要精做
从近年来高考改革趋势及英语语法试题命题的走向来看,“基础、常见、实用”这六字方针是语法试题的命题原则。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常见和实用的语法题目的训练,注重梳理。
高考语法题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促进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平时要对语法中的疑点、难点做好记录,并配合典型的语法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要牢记“题不在多做,而在精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填空题的备考建议是,要加强知识储备能力,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对考纲所列出的3500词的记忆与复习,灵活掌握单词的拼写、词性、搭配及词义的拓展,要特别注意常考动词的特殊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情况。语法知识方面尤其要掌握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正确使用,名词的单复数,连词的选用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比较级的正确使用等,当然介词、代词、冠词的基本用法也是考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建议2:语篇训练要多做并限时做
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主线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是新课程标准、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七选五、写作等。
根据高考改革,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限时的要求,应限制在30分钟内读完3+1(3篇阅读+1篇七选五)篇短文并完成10+5(10道阅读+5道七选五)道小题的选择。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了教材,平时也要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度以便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做给提示词类的题时,首先要分析句意和句子的结构,确定空格处该填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还是其他词类。如果要填谓语动词,要考虑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主谓一致的问题;如果需要填非谓语动词,则要准确判断应该用哪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若是词性的变化,那就要考虑空格处应填的是形容词、副词还是名词等。纯空格类题目的特征是以虚词为主,而且只能填一个单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等。
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根据句意和逻辑关系,做到意义完整、逻辑通顺、形式正确。为此,考生在备考阶段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语篇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建议3: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
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事实上,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便于认识和记忆,并且词义记得准确、清楚。
建议4: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大量阅读,另一方面离不开反复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背诵一定篇数的经典范文,并在此基础上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考生应该加强审题的训练,熟悉英语的五种简单基本句型,写好英语简单句。背课文和范文佳作,并且模仿其中的高级表达,学会使用这些高级表达来润色自己的文章。熟悉和了解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以及得分档次。加强书写的工整和美观。
一、物理观念怎么练?
物理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完成的,需要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度理解、内化,以及在不断的纠错和应用过程中形成。
对物理知识、定理定律的理解应从物理学史、实验基础、如何得出、基本内容、公式、适用条件、注意事项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也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所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二、科学思维怎么练?
有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课能听懂,但自己真正理解却很难,做题也不会。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此,复习时可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例如:守恒的思想、对称的思想、等效的方法、理想化思维、建模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整体法、隔离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排除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图像法、特值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科学探究能力怎么练?
在复习中,应关注知识发展的历程,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注意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重视实验的操作,真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怎么练?
情景化的试题素材在物理高考中日益常见,这类题注意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关注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教材“做一做”、“思考与讨论”、“思考与练习”、“科学漫步”等栏目中的材料和问题都可能是高考试题的原本。
在高三备考中,要加强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和体现物理思想的训练。因为物理考试主要通过关系式体现着考生的物理思路,所以在解答题中,特别注意:
一是方程式尽量写定理、定律的原式,然后写导出式。
二是题目给出的关系要用数学式体现在解答中。
三是纯数学的关系要简要指明,但不必详尽证明。
四是减少冗长的文字说明。也就是说,考生先要在草稿纸上作出大概的解题规划,然后再写到答题卡上。
五是要加强用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结果的能力培养。
一、注重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发挥概念和原理的工具性作用
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形成分类观,能应用分类的思想深入理解元素、分散系、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
通过对典型元素和物质的复习,领悟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建立元素观和微粒观,能应用“物质决定性质”的思想认识更多的元素和物质。
通过对不同类型经典化学反应的研究,把握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建立变化观和守恒观,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素养。
例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可从元素价态的变化出发,应用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电子的得失,掌握“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这一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建立结构化内容体系,见图2。
二、强化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化学是无数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去伪存真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实验探究,化学的教学实施需要充分依托实验探究。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探究内容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小到容量瓶的形状探究,中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大到陌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探究。同时要避免为探究而探究,也要防止探究过程程式化和表面化。
三、熟悉问题情境,培养社会责任
近几年,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考化学试题中。高考化学试题以生活及化工生产的真实过程为问题情境,以中学基础化学知识为载体,将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概念与原理、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地融合在试题之中,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以生物学思想整合概念形成网络
高中生物课程里需要特别关注的生物学思想主要有进化思想、系统论与生态学思想,它们是沟通核心概念的桥梁,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图1)。
图1 生物学思想与核心概念的关联
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现代的生物进化理论,为人们理解生命的历史、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依赖于物理环境提供了统一的准则,生物进化的概念提供了将大部分生物学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甚至有人说,生命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理、化学现象。渗透进化思想的课程,就不仅要介绍进化理论,还注意以进化思想贯穿各概念,发挥“进化”在解释生命现象“终极原因”时的解释力。
生态学思想与系统论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生态学从整体性角度,研究不同层次和等级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究方法上以整体性为核心,从整体上思考、突出生态综合、重视非线性复杂现象为基本特征。
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系统论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学生要落实在认识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尝试系统分析局部与整体、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从细胞、个体到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变化和信息的传递;在理解生命的繁衍、进化时,将生物放到与其他个体、群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中去理解;学习遗传现象与规律时,理解遗传不但是个体的,更是群体的。
当前,中央正在提倡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中生物课程理应强化生态学内容和生态学思想。
2.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探究等活动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还主要是服务于、依托于知识,缺乏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和探究能力培养出发的系统规划。特别是几乎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的探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实验、探究的目的要有知识,但是不局限于知识。即便是就知识而言,也不但要关注验证结论、探究知识,还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但考虑与单一的知识建立联系,也考虑知识综合应用的问题解决。
实验、探究活动要立足生物学科,又应有跨学科的大科学视野,也就是说,实验、探究的设计应有跨学科的视角,强调活动中的综合科学思维。
3.更加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行合一
具体说,在提出科学问题阶段,能说出提出问题的依据,可客观地评价问题的探究价值;在解决问题时,知道选择观察、测量、实验等途径来获取证据,能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根据科学规范要求设计探究方案,正确地操作,获取证据;在陈述结果阶段,可以客观地陈述事实、描述结果;在得出结论阶段,能依据结果,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并评价结论的可靠性。
从评卷情况看,整体水平略低于去年。非选择题中往年得分率较高的哲学题分值减少,而开放性设问分值增加,相当一部分考生显得不适应。此外,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审题和专业表述的能力仍有欠缺。
备考锦囊
建议考生在学习和复习应考时多从学科素养角度理解政治科的学科特点,建立学科知识点的结构图,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用学科术语逻辑地表达观点,立论有据。尤其要主动关注时政热点问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这些大的周年纪念,都值得高度重视。
掌握“目录”学习法
考生需掌握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以及重大时事方面的单个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形成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记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
建议考生掌握“目录”复习法、“好题”法(以知识为线索,把相关经典题搜集起来,集约型地练习)、“时政拓展”法,在重点知识复习中,适时引入时政复习。
图表题呈增加趋势
从全国卷的历史试题来看,历史图表题作为材料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运用量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涉及的面也很广,近两年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结合起来综合考查,能一眼破题的题退出舞台。
备考锦囊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历史复习备考今后应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更加关注时代关切,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更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把握。
从今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设问意图,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可以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评卷中也发现考生在答题中较多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问题能力较差、思维逻辑不清晰和表达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中学教学中引起重视。
备考锦囊
复习时要用好教材,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思考或分析步骤是提出问题或质疑,学生要自己发现生活中、社会上或国际上有趣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
建议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专业术语表达。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重视对地理格局的把握和对地理过程的深入分析与综合,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至此,我们关于新高考试卷分析的系列文章就已全部发送,错过本系列其他内容的家长和同学可在下方往期精彩回顾找到链接。想继续了解新高考内容,第一时间知道新高考动态的亲们,跟紧“领世培优河北升学聚焦”的步伐哦~
2020年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高考物理试卷看核心素养培育
合肥市教育局发布 前天
编者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今天,让我们随着合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梦辉老师一起回顾2020年高考,看看物理试题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目标的?对中学阶段的老师物理教学、学生物理学习有什么引导和启示?
关注观念 突出思维 强调应用
2020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几点启示
高考结束已经有段时间了,此时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这份高考物理试卷,从中可以发现几点启示会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物理教学及新一届高三物理复习,意义重大。今年高考物理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度关注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物理观念看似抽象,实际上就在人们的生活中间,如人们每天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能量及能量转化。
物理观念贯穿今年的整份物理试卷,受力分析是全卷的一条主线,如:第15题中求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的引力大小之比;第16题中求荡秋千同学经过最低点时每根绳子所承受的拉力;第24题中当飞机所受升力与重力平衡时飞机恰好起飞等等。由此看出,进行正确的物体受力分析,明确力的三种作用效果(力的瞬间作用效果、力在时间上累积作用效果、力在空间上的累积作用效果)对物理学习极为重要。
能量知识是全卷的另一条主线,如:第14题中汽车碰撞后的动能变化问题;第20题中的动能、重力势能及机械能问题;第25题中求要使带电粒子穿过电场后动能增量最大所对应的初速度等。由此看出,掌握能量知识、明确功能关系有助于物理学习。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不仅有助于物理学习,也使我们终身受益。例如,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学好并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就有可能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或有效减轻事故带来的伤害(这一点在试卷中第14题就有体现)。
二、突出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灵魂,一直是高考物理试卷的考查重点。今年高考物理试卷多角度考查了学生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思维品质及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试卷中的第14题、第16题、第24题,要求学生将实际生活情景转化成合理的物理模型,再正确应用物理知识进一步求解;试卷中的第18题、第21题则重点考查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对试题物理情景进行分析、推理,再应用相应知识得出结论。
高考实验试题历来题型灵活,往往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凸显考查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能力。今年高考的第22题,虽是源于课本的伏安法测电阻,但它在教材基础上有了合理的提高;第23题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定理,这对所有学生来说耳目一新,这就要求学生要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再由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案、推出表达公式等。
这也就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全面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注意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全新的实验问题。
三、强调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今年高考物理试卷还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际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如:第14题的汽车碰撞、第16题的荡秋千、第24题的运-20运输机,第34题的多普勒效应。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心身边的物理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就模型讲模型,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将实际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再针对具体的物理模型选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加以求解的应用型试题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善于用课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实际问题。
对高考物理试卷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通过不断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魅力,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使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开花。
凸显时代特征 落实核心素养 ——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在体现立德树人时代性上下功夫,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鲜明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助力发展素质教育。紧紧围绕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融入战“疫”内容,聚焦脱贫攻坚,选材全国人大立法,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引导学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严格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考主干、考能力、重思维。如第12题以网络炒鞋为背景考察商品的基本属性,13题考察市场调节,14题考察科技创新,15题考察设立自贸区的意义,16题考察建设法治政府,17题考察脱贫攻坚,19题考察公民道德建设,20题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题考察规律,38题以抗疫为背景考察居民就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39题以民法典为背景考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时事学生平时都可以接触到,考察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试题结构总体出现变化,同时兼顾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试题在总体结构上、考卷分布上与2019年试卷基本一致。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稳中求变。以知识点为基础,加入了新题型。选择题没有出现坐标题,选择题全部为四选二的组合选项,传导类试题没有出现在选择题中,38题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考察了传导类试题,这是2020年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亮点。
二、试题更加注重考察考生的识记及运用能力,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兼顾能力培养,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难度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题中的图表试题发生了变化,14题以图表的形式考察了科技创新,但是难度并不大,去掉了坐标题(12题).(2)材料题考查知识点更加具体,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与2019年一样高,例如40题第一问,考查以脱贫攻坚路上出现的广大青年的先进事迹为背景,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四位青年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出贡献的原因。分值为12分,设问方向很明确,回答正确容易。那么高考试题和去年相比在各方面(难度、题型、知识点考核)有什么变化呢?经济生活主观题出现了创新,38题设问为:“当前保居民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传导类试题往年只出现在选择题中,今年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出现,更加开放,学生的答题自由度更高,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更高。
三、紧扣时代主题,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性。
命题围绕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融入战“疫”内容,聚焦脱贫攻坚,选材全国人大立法,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引导学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39题围绕今年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0题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青年人一直是强大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题以网红、教师、大学生和海归等的扶贫故事为素材,展示青年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事迹,引导学生从新时代优秀青年的奋发有为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思考自身如何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
四、坚持价值引领,发挥学科积极导向作用。
命题依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例如选择题第16题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简答题第39题民法典的修改,都围绕依法治国方略,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体现法治意识。选择第17题精准扶贫党员奋战在脱贫主战场,考查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体现政治认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助力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试题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通过精心设计背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价值。第20题以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为背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五、深化改革,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试题贯彻高考内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结合学科特点,遴选确定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突出信息整理、论证与阐释、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人才选拔效果。试题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命题通过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抽象思维等形式,加深了对学生基本功即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2020年高考试题直指当下教育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7月10日,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全部落幕。综观各科考题,体现了一大特点:试题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对学生思维方法与思维认知能力提出高要求。
高考撬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发展。高考评价体系自发布以来,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今年的高考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突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在各科试题的分析中,我们能更清晰、直观地看到新时代的教育取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能体现出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的问题情境,培养包括思维认知在内的学科关键能力。
语文:
考查关键能力,重视思维能力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介绍说,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一方面,巧设情境,试题贴近生活时事。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体现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另一方面,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I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再如上海卷作文,谈论“转折”,直问“人对事物发展是否无能为力?”,引导学生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整体上,回应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试卷的结构、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
海南中学高中语文学科组副组长、高级教师陈芝航认为,变化的题型回应了新课标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
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设计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数学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对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战疫”科学入题是高考数学的第一大特点,问题情境鲜活生动。
“战疫”入题,首要解释了病毒传播的规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其次,展示了抗疫成果。全国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体现了志愿精神。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大特点,突出理性思维,将数学关键能力与“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学科素养统一在理性思维的主线上,在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理性思维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如全国Ⅰ卷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全国Ⅱ卷理科第16题以立体几何基础知识为背景,将立体几何的问题与逻辑命题有机结合,多侧面、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英语:
材料突显时代特征,阅读要求批判思维
今年的英语命题严格控制试卷难度,试卷质量不断提升,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各套试卷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取材广泛、体裁多样、体现立德树人时代特征,引导体美劳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全国I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嫦娥四号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重大事件;全国II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中国部分地区在春节期间用竹子、桔树和梅花装饰家居的传统风俗习惯。材料都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全国I卷阅读C篇介绍了竞走运动及其与跑步的不同之处;全国I卷短文改错语篇讲述作者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经历;全国II卷书面表达设置了和同学一起去农场参加采摘活动的情境。这些语篇通过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提高锻炼意识,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荣耀,强调了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此外,试题以学科素养为导向,重点加强对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全国I卷设置了以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参赛的情境;全国II卷设置了为班级英语角写一篇短文介绍一次采摘活动的情境。通过优化书面表达题型,设置更加真实灵活的试题情境,加强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
而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则体现在语篇选择和题目设置上。全国I卷选取了关于重复阅读的感悟、竞走运动及其与跑步的比较等语篇;全国II卷选取了有关维护生态平衡、个人和图书馆的关系等语篇;全国III卷选取了有关动物保护争议、英国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居住方式等语篇。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解读说:“这些语篇能够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思考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材料内容归纳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才能正确作答。”
理综:
聚焦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今年的理综考题,更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突显了情境时代性,坚持立德树人为本,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精心选取试题素材,发挥育人功能。
以化学为例,2020年高考化学试题精心选取日常生活、生产环保、学术探索、实验探究等情境素材,聚焦学科主干内容,丰富信息呈现形式,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发挥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全国II卷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研发的超强耐久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情境,考查核外电子结构、杂化轨道类型、微粒间的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对物质熔点的影响、晶胞中原子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密度计算等。将我国前沿研究成果的发表为情境,选取真实情境作为测试载体,将实际问题编制为试题,全面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以物理为例,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是2020年高考物理的突出关键,试题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又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基本内容的考查,重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与近年来的物理试题特点类似,增强情境时代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今年物理试题一大亮点。
一方面,许多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另一方面,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境,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如全国I卷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III卷第16题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的简单应用。
此外,试题还加强了学生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20题,呈现了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物块下滑物理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整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综:
助力素质教育,考察关键能力
深化改革,强化关键能力改革,是今年文综各学科命题思路所坚持的一点。
今年思想政治学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在体现立德树人时代性上下功夫,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结合学科特点,遴选确定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突出信息整理、论证与阐释、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考试人才选拔效果。
命题上,政治试题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主题,把握大势、紧抓大事,融入战“疫”内容,聚焦脱贫攻坚,选材全国人大立法,着眼扩大开放新举措,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引导学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如,全国Ⅲ卷第40题以新中国黄河治理为背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题材,考查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全国Ⅲ卷第39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为背景构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回答战胜疫情为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籍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今年的历史试题,聚焦关键能力的考察途径,突出以史育人的价值取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考查对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和掌握,促进考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激励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此外,试题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29题以我国近代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为背景,实则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
全国I卷第42题通过欧盟内部结构的神殿式结构图,要求学生从图中寻找联系,多维度发现问题,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稳为主、稳中有新是今年高考地理各套卷的亮点,试题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紧扣主干内容,既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与平衡点。
具体来看,地理试题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真实情境引入问题,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如,全国I卷4~6题,“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试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
“新高考”6选3:
变中求稳是基调,关注核心素养考查
今年北京新高考的一大变化就是取消文理分科,改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中选择三门考试。
相比以往,2020年尤为特殊,在等级考的首考之年,各科试题既保持命题理念的总体稳定,又保持试题特色和整体风格的稳定。关注国际和前沿,但也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核心素养的考查。
物理卷第3题通过对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5G技术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近代物理、物理光学、电磁波的知识了解5G技术诸如信号频率、波段的相关信息,思考相关问题。试题涉及发展前沿,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入题,重在科学思维的培养。
思想政治试题的侧重点更体现在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阐释与论证”问题,运用辩证思维能力“辨识与理解”社会问题。
如,第21题呈现甲骨文“化”字,引导考生从处理问题、协调人际关系、艺术创作等多维度中理解“化”蕴含的哲学智慧,思考“化”字的时代价值,第17题以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中可看到的“价格监测”信息为情境,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对某些商品进行价格监测,以及推测商品批发价和零售价差异、农贸零售价和超市零售价差异的经济原因。正确作答则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深度思考。
北京历年高考历史试题一贯注重从学科本质出发,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维水平。今年新形势下的历史卷因时制宜,稳中求变,整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设多样情境,引导考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
如,第18题以“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工业革命大潮之中,个人拼搏进取的成功历程。以此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对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认识。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试卷发挥学科所长,突显家国情怀。
高考命题贴合思维型教学
从上述各科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在高考各科目中作为主线之一贯穿始终。
而思维,在学科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年的高考中,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内容明显占据了很高比重,这也预示着思维培养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这正是思维型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思维是教学的核心。
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有学科特性,还要有思维这一共同要素。思维型教学强调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所有的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够形成。在思维型教学中,通过积极思考,让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思维方法,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
此外,今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多次提及“真实情境”,让考生基于真实情境来解决问题越来越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情境教学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思维型教学理论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思维型教学强调培养以知识为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深度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将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
高考不过几卷试题,但窥一斑而见豹,其中暗含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而为了抓住教育的命脉,真正致力于孩子终身发展,我们不妨尝试思维型教学。
【投稿须知】公众号《许兴华数学》诚邀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爱好者热情投稿!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五点:
(1)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无具体工作单位和真实姓名的投稿,一般都不会采用)。
(2)来稿一般要求同时用word文档和PDF格式的电子稿件(防止不同版本的Word打开时出现乱码)。另外,也接受少数著名教师的手写稿(手写稿必须清晰可读)。
(3)每篇文章请认真审查复核,防止错误发生,来稿文责自负。如有抄袭,则有可能被举报并受到有关著作版权部门的追责。
(4)投稿邮箱:chinamatha@163.com;或加主编微信xuxinghua168投稿.(5)本公众号对优秀作者和名师一般会附上“作者简介”,以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方向,以便进一步学习作者的相关数学思想或解题方法。